《吐槽大会》被停播:允许他人吐槽其实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

来源:贝博ballbet体育网页版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25 06:59:09
  • 贝博ballbet体育网页版地址
描述:...

  这段时间的周日晚上,不少人都有一个固定动作,一到晚上8点,打开视频APP,准备看看有哪些新的吐槽,然后在热搜上看看大家都怎么聊这些吐槽点的。没想到的是,《吐槽大会》突然被停播了。官方给到的回复是,“由于剪辑时间不够”,所以最新一期将延期播出。

  而小道消息则是说,由于本季第7集体育界几位嘉宾的吐槽过于劲爆,所以引起了“有关方面”的“关心”,节目不得不作出调整。

  对许多观众来说,这个以娱乐明星为主体,以吐槽对方的“槽点”为核心的节目,是下饭、减压的娱乐生活方式之一,而这种相互吐槽的模式,更是已经习以为常了。

  所以,这次《吐槽大会》被停播,反倒是提醒了大众一个事实:看起来蛮正常的吐槽行为,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。

  事实上,在我看来,《吐槽大会》的舞台上,真正厉害的并不是那些吐槽别人的人。在真实的生活中,比他们吐槽别人还要“狠”的人并不少,各大评论区下方,都有不少潜在的“种子选手”,李诞与他们相比,恐怕还很难较高下。

  这个舞台上更“恨”的人,其实在真实的生活中并不多见:这一群人能接受别人吐槽,坐得住、不拍桌子、不掀台子,如果想“反击”,也是“正面刚”,不会玩阴的。

  《吐槽大会》是以谁吐槽别人厉害来一较高下的,但是,我认为能够上这样的节目,接受别人吐槽的人,个个都是内心强大的“冠军”。

  《赞扬与责备:剑桥大学的沟通课》一书指出,对人类而言,评论他人是很常见的现象。这里的评论既包括赞美,更主要的还是批评。这种臧否具有社会属性,无论是不是客观、准确,都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基本的社会认知结构:对赞美的事物,我们最终选择亲近,对批评的事物,我们最终选择远离。

  因此,真实的生活中,大部分的吐槽(即批评),恐怕都是在“地下”的,因为吐槽很容易引发别人的反弹:谁愿意被人嫌弃呢?

  这些人很清楚,吐槽的内容恰恰就是自己存在的问题,也就是说,吐槽的内容,他本人其实就是接受的,他也清楚吐槽的都是自己的“痛点”。

  吐槽的内容,可能是真实存在的,但是当事人没有认识到,也可能并不真实存在,总而言之,当事人并不接受自己是这样的。

  在这些人心中,自己就是“好”的,断然不允许别人“诬蔑”自己,或者试图用这些“吐槽”来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观感——好像别人就一定会以“吐槽”所说来判定自己,而不是去了解一下自己是什么人一样。

  因此,吐槽引发的反弹,其目的都是一个,为维护自身形象,这个动机本身没什么可以吐槽的地方。

  然而,你可能想象不到,人类为维护自身形象、对抗这种吐槽,都做过多少艰苦的努力,甚至有些人花了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此道:

  4、退行。一开始还是表现比较理智的,但是一旦谈到这一个话题,就开始撒泼打滚。

  我们时常能够正常的看到,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议论些什么,便炸毛,摆出阵势,要跟对方开干。亦或者,直接掀翻台子,比如你要开个节目吐槽我?好,那我就把这一个节目关了。

  2、合理化。认为这些吐槽的内容很正常,大家可能都有。“我不过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。”

  3、反向形成。反映出来的是,与别人吐槽完全相反的一面。比如担心别人吐槽自己很斤斤计较,所以偏偏要展示出落落大方的一面。

  又比如,虽然内心很愤怒,但是表现在外的,却是非常谦和、虚心接受,绝对没脾气的样子。

  现实生活中,这类人往往把别人的吐槽咽下去,好像没发生过一样,然而内心却波涛汹涌,甚至可能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彻夜难眠。

  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,我们每天都在调动自己的心理能量应对外界以及自己给自己的挑战。为对抗,我们采取的上述方式,都要耗费心理能量,心理专业术语称之为“防御机制”。

  从调动资源最多的角度看,第一类大于第二类大于第三类。在应对这类事上花费的能量越少,就越是可以把精力节约下来,用在真正让自己强大的事情上。

  从更有利于身心健康、人际和谐的角度看,第三类大于第二类大于第一类。当然,身心健康和人际和谐的好处,我就不必多说。

  因此,一个人能够允许他人吐槽,还可以吐槽自己,其实是一个人内向强大的表现,而且从各种防御机制都在努力维护自身形象这一点来说:

  实际上,这样一个世界上,不会有人没有缺点。只是,很多人害怕因自己有不足,就成为了否定他这个人的依据。

  而能够允许他人吐槽,证明这个人不会因自己有缺点,就全盘否定自己,他能够以比较积极、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。在这个层面上,他才是真正维护好了自己的真实形象。

  2、一个人能够允许他人吐槽自己,也证明了他不再强求在所有人心中都留下美好形象。

  实际上,这样一个世界上,就不会所有人都喜欢你。有许多人向来以恶猜度人,因为这么做,这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。

  如果你要跟他们较劲,一定要让别人喜欢你,不仅是徒劳,而且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“好”其实不够坚定,所以才希望“统一思想”。

  而当你能够开放地对待别人对你的态度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你对自己的形象有足够的自信,有则改之、无则加勉,才是更具有建设性的。

  我们认为《吐槽大会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的时候,其实忽略了这只是一个节目,也是一个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,有更多的人其实无法直面、没有办法接受这种吐槽的事实。

  我们可能会嘲笑别人的肚量不够大,但是扪心自问,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足够勇气去接受这样的吐槽?

  更重要的是,当你嘲笑一个人肚量不够大,或者告诉他“你是内心不够强大”所以才那么“敏感”的时候,往往于事无补,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反弹。

  本来只是那些“槽点”,而现在有更多的“槽点”了,如“肚量小”、“内心不强大”,这不是又给对方插了几把刀子?

  不同心理阶段的人,心理需要和能承受的解决方法也不同。对他们来说,吐槽大会这种形式确实不适合他们,他们目前更需要的是其实是夸夸大会。

  人们为何对吐槽那么害怕、恐惧?是因为他们的自尊水平是非常脆弱的,非常害怕别人否定自己,好像一句话就可以完全颠覆掉他们的过去,所以才把每一个风吹草动都严阵以待,草木皆兵。

  就像对待小孩子一样,夸奖他们的每一点滴进步,即便你看到他犯了许多错误,也要尽量找到一些他还不错的地方,像呵护小孩的自尊一样呵护他们的自尊心。

  当他们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到处讨要夸奖的孩子,成长为可以逐渐接受别人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的时候,吐槽才可能被他们客观对待。

  李诞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话,不知道会不会开发一个《吐槽大会》的对冲版《夸夸大会》?

  当然,永远停留在夸夸大会的阶段,肯定是不够的。而且一个人过于沉溺于夸夸大会,其实是害了他。

  作为心理咨询师,我的工作是帮助一个人的心理成长。在我看来,从《夸夸大会》到《吐槽大会》的过程,恰恰是一个放大版、娱乐版的心理咨询。

  不要感到奇怪,虽然是主动寻求帮助,但是每个人到触碰自己核心问题的时候,都会往后退。如果一个人不惧触碰核心问题,往往也就不太需要心理咨询的,正是因为触碰这个太痛苦,所以才找另一个陪伴自己度过这个阶段。

  这个时候,各种“防御机制”开始起作用。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就在处理这些防御机制。

  对有些人来说,可能跟他讲讲原来是这些“防御机制”在影响你就够了,他马上就能心领神会,原来是自己在阻碍处理这些问题。

  但是,对更多人来说,这种解释是不够的,还是要通过种种“夸夸大会”来帮助他、支持他面对。

  她是星二代,从小就养尊处优,但也被父母要求不能流露一丝丝的负面感受。几年前,她得了抑郁症,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。

  她自述,是参加《吐槽大会》等节目帮助了她,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,释放自己,这对于她的治愈是有帮助的。

  作为观众我们大家可以看到的是,她对曾经困扰她的问题,她都可以允许别人吐槽,她自己也在自我解嘲。

  黄奕是二代“小燕子”,也是行走江湖的“李玉湖”,然而感情十分波折,并且因为这一些感情,直接影响了她的星途。大众对她的主要评价就是,这个人看男人的眼光太差——潜台词也有,这个人脑子不太好。

  经过多年沉寂,在《吐槽大会》等平台上,她终于可接受大家对自己过往的吐槽,甚至自己也表达自己以后要睁大眼睛看男人,并把这作为一个梗。

  实际上,每个来访者坐在咨询室内疗愈自己的过程也是类似的,从当初很难启齿开始,慢慢到可以开口说出当初的创伤,再到可以允许另一个人和自己一起“吐槽”那一段经历——在“吐槽”中反思,也在“吐槽”中放下,更在“吐槽”中成长。

  当来访者能够坦然地谈谈自己在这一段经历中,自己有哪些不足,而不是指责别人哪里哪里不好,当他们可以坦然地接纳自己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同时也能包容他人对自己的指责,他们的心病往往也就好了大半。

  因此,不管《吐槽大会》停不停播,我们都要让自己心中的吐槽大会,能够继续播下去。

  祝愿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到无论别人怎么吐槽,都能成为一颗松柏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
  简介: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,长相年轻、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。座右铭:惜时惜人。咨询小时数:3500小时,研究方向:职场心理、婚恋两性、身心疾病、朋辈心理辅导。近期关注:要事第一、正念减压、网络时代人际沟通。